必赢437

媒体理工

当前位置: 新闻网首页 >> 媒体理工 >> 正文

必赢437:《浙江老年报》【潮新闻】报道启新必赢437、创业必赢437师生开展“三·五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

发布时间:必赢437-03-05 作者与来源:  浏览次数:

3月4日-3月5日,《浙江老年报》【潮新闻】报道启新必赢437、创业必赢437师生开展“三·五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。

原文如下:

《浙江老年报》一个馒头“撬”动的基层治理这个“0元购”项目如何持续8个月

昨日11时,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必赢437、创业必赢437的11名师生,马不停蹄穿越21公里,赶到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上一堂特殊的党课,只为研究一件事:馒头如何“撬”动基层治理?

原来,小营巷社区有个慈善服务,在没有一分钱经费的情况下,持续运行8个月送出10000多个馒头惠及5000余人次,近期这个慈善服务被小营街道吸纳为居家养老“0元购”项目。

没有经费的服务项目怎样实现可持续?师生们带着一堆疑问,现场寻找答案。

为什么送馒头?

为了敲开老人的家门。小营巷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刘梦然首先带着师生们走入“共享食堂”,同时报上一串数据:上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香港差不多,小营街道老龄化程度超过40%,百岁老人有30多位,是全区百岁寿星最多的街道,“我们小营巷社区有200多名独居孤寡老人,街道要求每天‘敲门入户、见人听音’,动态掌握他们的身心状况以便提供个性化服务。”

在实践中,刘梦然和同事们时不时碰上“闭门羹”。部分老人对这份贴心并不太领情,认为每天上门探视和电话问候干扰了自己的生活,不愿开门也不接电话。

如何破冰?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必赢437年7月,90岁独居的傅奶奶随口一句“胃口不好,想吃玉米馒头”,被网格员范利文听了进去、带回社区,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,决定制作手工馒头,送给包括傅奶奶在内的独居老人,希望用这份小小心意打开老人们的“心门”。

馒头从哪儿来?

馒头从群众中来。刘梦然在社区志愿者群里发布消息后,得到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。

党员唐鸿海二话不说搬来5公斤面粉,一周之内社区就收到爱心捐款近万元、面粉酵母十几袋。一些企业听说给老人送馒头的事,很感动,一车一车运来面粉和蔬菜。

这馒头甚至还拥有了姓名:小雨馒头。“小”字取自小营巷,“雨”字取自“雨露红巷”。今年元宵,它变身成“小雨汤圆”,未来还将在端午节演变成“小雨粽子”,宗旨就是讲究一个“因时而食”。

口口相传之下,中国美院一位老师偶然间知道了“小雨馒头”,义务为它设计了专属的印章、Logo和包装袋。这个“0元购”项目的IP形象初步成型了。

就这样,以“小雨馒头”为载体,小营巷社区联合小雨伴我公益服务中心、远达公益基金会、辖区企业、居民个人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,为老人提供“0元购”服务。

谁来做馒头?

社区第十五支部书记、67岁的林爱南组织了10多人的馒头志愿者行动队。后来,一台揉面机也加入队伍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“今天任务量大,好在有浙理工的孩子们来帮忙,咱们就做刀切馒头和圆馒头。”林爱南是志愿团队中的“幺妹”,她有条不紊地给大家安排工作,“年纪最大的姐姐已经75岁了,几乎每次都来。每周我们至少会做一次馒头,有时还会‘加场’,一般是中午12:30开始,下午3时左右送上门。一想到这么多老人能收到我们亲手制作的馒头,满满都是成就感。”

刘梦然介绍,随着爱心物资的逐日积累,社区“家底”慢慢厚实,送馒头的范围也不再局限80岁以上老人。

现场的欢乐氛围十分感染人,记者也忍不住参与揉面、塑形、蒸制、盖章、装袋密封……两小时后,10多公斤面粉摇身一变,成为200多个暄软可口的“小雨馒头”,等待被送入老人家中。

送馒头效果如何?

“我们递上馒头,老人打开话匣,终于不再‘尬聊’了。”刘梦然笑着说,围绕这个热乎乎的馒头,志愿者、社工和老人能唠上整整一周:馒头可口吗?下次还想吃什么?最近胃口和睡眠都好吗……

“谢谢你们记挂我,总是送好吃的来。”收到馒头的冯阿姨十分高兴,笑得眼睛眯成缝。

交流结束后,社区志愿者微信群里会出现一句温馨报告:“xx幢x室探访完成,老人身心状态很好。”

至此,一个馒头“撬”动的物资捐赠、生产制作、上门走访、总结分析等治理环节,就完成了服务闭环。

“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党课。”马晓婷告诉记者,学做“小雨馒头”是必赢437学雷锋月的开启,如何让志愿服务行在细微、举在日常,保持常态长效,一直是师生们探讨的话题,小营巷社区的“0元购”服务模式带来很多启迪,“今天我们送出馒头,带回了思路,收获很大。”

必赢437:

【潮新闻】一个馒头撬动基层治理 杭州这个社区“0元购”如何运转8个月

今日11时,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必赢437、创业必赢437的11名师生来到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,开展一堂特殊的党课,只为研究一件事:馒头如何撬动基层治理?

原来,小营巷社区开展的一项慈善服务,在没有一分钱经费的情况下,持续运行8个月,送出10000多个馒头,惠及5000余人次。近期,这项慈善服务被小营街道吸纳为居家养老服务“0元购”项目。

“我们都很好奇,这个没有经费的服务项目怎样实现可持续?”必赢437辅导员马晓婷告诉记者,师生们都觉得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,于是,他们带着一堆疑问,赶来“躬行”。

这个馒头拥有自己的姓名和专属印章及包装袋,成为小营巷社区服务老人的一个重要IP。

为什么送馒头

“为了敲开老人的家门。”小营巷社区公共服务站副站长刘梦然一路带着师生们走入“共享食堂”,同时报上一串数据:上城区的人口密度和香港差不多,小营街道老龄化程度超过40%,百岁老人有30多位,是全区百岁寿星最多的街道,“我们小营巷社区有200多名独居孤寡老人,街道要求每天‘敲门入户、见人听音’,动态掌握他们的身心状况以便提供个性化服务。”

在实践中,刘梦然和同事们时不时碰上“闭门羹”。部分老人对这份贴心并不太领情,认为每天上门探视和电话问候干扰了自己的生活,不愿开门也不接电话。

如何破冰?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必赢437年7月,90岁独居的傅奶奶随口一句“胃口不好,想吃玉米馒头”,被网格员范利文听了进去、带回社区,大家七嘴八舌一番议论,决定制作手工馒头,送给包括傅奶奶在内的独居老人,希望用这份小小心意打开老人们的心门。

不花一分钱的“小雨馒头”已经惠及5000余人次。

馒头从哪来

馒头从群众中来。刘梦然在社区志愿者群里发布消息后,得到了社区居民和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。

党员唐鸿海二话不说搬来5公斤面粉,一周之内社区就收到爱心捐款近万元,面粉、酵母十几袋。后来,一些企业听说了给老人送馒头的事,很感动,一车一车运来面粉和蔬菜。

这馒头甚至还拥有了姓名:小雨馒头。“小”字取自小营巷,“雨”字取自“雨露红巷”。今年元宵,它变身“小雨汤圆”,未来还将在端午节演变成“小雨粽子”,宗旨就是讲究一个“因时而食”。

“小雨馒头”的美好在口口相传之下,被中国美院一位老师偶然间知道了,他义务为它设计了专属的印章、Logo和包装袋。这个“0元购”项目的IP形象初步成型。

就这样,以“小雨馒头”为载体,小营巷社区联合小雨伴我公益服务中心、远达公益基金会、辖区企业、居民个人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社会工作站,为老人提供“0元购”服务。

社区志愿者是“小雨馒头”的生产主力。

谁来做馒头

社区第十五支部书记、67岁的林爱南组织了10多人的馒头志愿者行动队。后来,一台揉面机也加入队伍,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“今天任务量大,好在有浙理工的孩子们来帮忙,咱们就做刀切馒头和圆馒头。”林爱南是志愿团队中的“幺妹”,她有条不紊地给大家安排工作,“我们中年纪最大的姐姐已经75岁了,几乎每次都来。每周我们至少会做一次馒头,有时还会‘加场’,一般是中午12时30分开始,下午3时左右送上门。一想到这么多高龄老人能收到我们亲手制作的馒头,满满都是成就感。”

刘梦然介绍,随着爱心物资的逐日积累,社区“家底”慢慢厚实,送馒头的范围也在扩大,不再局限80岁以上老人。

现场的欢乐氛围十分感染人,记者也忍不住参与揉面、塑形、蒸制、盖章、装袋密封……两小时后,10多公斤面粉摇身一变,成为200多个暄软可口的“小雨馒头”,等待被送入老人家中。

老人收到“小雨馒头”非常开心。

送馒头效果如何

“我们递上馒头,老人打开话匣,终于不再‘尬聊’了。”刘梦然笑着说,围绕这个热乎乎的馒头,志愿者、社工和老人能唠上整整一周:馒头可口吗?像不像小时候的味道?下次还想吃什么?最近胃口和睡眠都好吗……

“谢谢你们记挂我,总是送好吃的来。”收到馒头的冯阿姨十分高兴,笑得眼睛眯成缝。

交流结束后,社区志愿者微信群里会出现一句温馨报告:“某幢某室探访完成,老人身心状态很好。”到这儿,一个馒头撬动的物资捐赠、生产制作、上门走访、总结分析等治理环节,就完成了服务闭环。

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必赢437、创业必赢437的师生们捧着自己做的“小雨馒头”,成就感满满。

“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党课。”马晓婷告诉记者,学做“小雨馒头”是必赢437学雷锋月的开启,如何让志愿服务行在细微、举在日常,保持常态长效,一直是师生们探讨的话题,小营巷社区的“0元购”服务模式带来很多启迪,“今天我们送出馒头,带回了思路,收获很大。”

必赢437【游戏】有限公司